黑棘皮病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大卖场扎堆福兮祸兮联商资讯中心 [复制链接]

1#

上海大卖场“扎堆”,福兮?祸兮?联商资讯中心


如果你居住在宝山通河地区,相信你在日常生活中肯定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买东西到底是去A超市呢,还是去B超市好,更可能发生的是你会发现其实旁边的C超市也很不错。原本 大门朝南 堪称消费者宠儿的超级市场,一夜之间忽然遍地开花,让消费者惊喜之余也连连诧异不已。 难道,我们的市场真有那么大,以至于足可容纳下越开越盛的大卖场?如果真是如此,当消费者面对眼前同样打着 品牌、低价、选择多 的旗号的多家大卖场时,又会如何选择呢?抑或说,如今大卖场 扎堆 的现象,对于商家对于消费者,到底是福是祸?


商业的发展似乎就是一个形态不断升级的过程。从二三十年前的 夫妻老婆店 ,到后来的百货公司、商业广场,消费者购物的场所始终在不停地持续着由小而大、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在这里,暂且不讨论那些正在越做越大的综合型商业项目的前景如何,就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那些在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熟悉无比的大卖场上。


  本期对话,请与我们一起走近正发生在大卖场之间的 客源争夺战 。


优胜劣汰,市场自会调节 润泰集团康成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发展部开发经理 王连发


  说到现在大卖场越开越近的现象,很多人都在提 大卖场 已经过多、市场饱和云云。其实,这实在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说实在的,目前在上海经营大卖场的有很多都是外资企业。对于他们包括我们大润发来说,对市场都有一个很现实的考虑。就像俗话说得那样, 千做万做,赔本生意不做。 如果在经营上难以为继,那么这件事情是绝对不会有商家愿意去做的。


  再说国内约定俗成的 3公里保护圈 。我认为,目前上海的商业市场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某一种商业形态应当如何去布局不应该还停留在用诸如 3公里 之类的硬性规定去进行限制。商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大卖场到底是多了还是不多自然也会由市场来进行自我调节。至于用一些不切实际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则大可不必。


  打个比方,就拿我们大润发来说,在共和新路上原本只有一家商场,自从开业以来经营得一向很好。后来大宁国际广场出来后,因为他们需要引进一家大卖场就找到了我们。如果遵循所谓的 3公里 原则,那么我们是绝没有理由进入大宁国际广场的。可是我们集团在对周边市场进行了调研之后认为完全可以放手去做,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大润发大宁店。事实证明,我们的决策没有错。大宁店开业以后,非但没有分流掉共和新路店原有的客流,反而同样做得有声有色。所以说,只要你的服务质量能上去,做到让每一个顾客满意,那么无论处在哪个位置、竞争的对手是谁,你都能开辟出一个属于你的市场。


布局无序,易发恶性竞争 一联机构 市场营销中心 总监 陆云龙


  常有人说,上海有些地方的商业布局让人看不懂。大卖场的设置尤其如此。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两家同等级大型超级市场之间的距离应该不低于5公里。到了中国,根据地域情况的不同,这个距离被减小到了3公里。可是在如今的上海,有些大卖场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得居然连300米也不到了。距离越近,竞争感以及危机感自然也就越强。或许,这对于真正有实力的卖场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是对于与他们同处一个商圈甚至于对门而居的其他卖场来说,却是一种极为强烈的压迫。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弱势方选择最多的应对方式就是打 价格战 。于是,由无序布局所引发的一场恶性竞争终将无法避免。然而,这却绝非消费者之福。


  回顾商业形态的变化,从最开始弄堂口的烟纸店,到后来诸如华联、联华之类的小型连锁超市,及至如今的大型超级市场,曾经风光一时的种种商业形态最终都免不了为更高级的新形态所取代。必须承认,现在的大卖场确实正处在它商业生命的辉煌时期。可即使再好的东西,一旦它的量超过了市场可以接受的度,那么距离它的没落也就相去不远了。希望我们所喜爱的大卖场,不会走到这一步。


各有所长,居民乐见其成 某传媒公司视觉总监 yoyochao RAZOR


   作为一个消费者,尤其又恰好有幸居住在一个大卖场 扎堆 的地方,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幸福。一方面,多家大卖场的同时存在为我们周边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也为日常的消费购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前,附近只有一个家乐福,商品虽然多,但种类却并不齐全。那时我们如果需要添置小型家电,不得不到稍远一点的国美、永乐等专业商场去购买。后来,易买得、华联吉买盛,包括大润发相继开了出来,我们在购物时的选择自然也就慢慢多了起来。或许是大卖场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它们的发展,现在每一家大卖场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所以,如果我要买东西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不同的卖场,这已经成了我的一种消费习惯。


  另一方面,几家大卖场的进驻也为我们这个地区集聚了相当多的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业配套的升级。不说别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随着卖场的进驻,周边的房价也随着上涨。再加上人气的旺盛、商业氛围的提升,我们这里已经开始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区商业中心。而这些都是以前只有一家大卖场时所没有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忠心的希望看到他们之间良性的竞争、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周边区域带来可持续性发展。


多与不多,现在言之过早 香港智尊机构上海分公司 总经理 杨爽


  先表明我的观点。大卖场并不能用简单的过量或者是饱和来评定。具体而言,在上海、北京这样的都市型城市,我们看到在3公里范围内时常会分布着数家大卖场在进行正面拼杀,局部地区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饱和现象。可是在那些二、三线城市中,大卖场的布点并不多,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大的。当然,不同城市对于大卖场的需求密度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一线城市中,由于大卖场主要面向社区居民的生活类消费,因此一般而言在一个大型社区中,只要在2公里范围内有2万户、5万人以上的人口密度,就足以支撑一家大卖场的生存空间。但在二、三线城市,由于大卖场的价格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所针对客群的消费力也有限,一般需要10万以上的客源才足以支撑。这就要求大卖场的分布密度必须降低。


  此外,大卖场是否过量还要看其自身的演变趋势。几年前,大卖场的商业规模还都保持在2万平方米以上,但现在的规模正在逐渐缩小,有些甚至做到只有6千平方米。同时,大卖场与社区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而不再是单纯的霸占城市的商业中心。如果大卖场真能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我觉得现在来说大卖场过剩似乎还为时过早。毕竟,对于大卖场来说,只要注意自身的调整、规划,合理化战略布局,放大目标区域,发展潜力还是相当值得期待的。


结语


  中国商业实际上正处在从大卖场向购物中心过渡阶段。但商业模式的演进只能是局部渗透的梯度转移,绝非垂直跳跃的跨步推进。大卖场是否过量饱和归根结底是由市场基础来决定的,而市场基础则受制于城市经济水平、城市化率、消费文化以及区域的商业能级。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决不能说大卖场已经过渡饱和,而应该从不同区域的客观情势来看。中国商业市场的形态能级随着区域不同而存在明显的落差,东西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还相当明显。因此,不能把结构性饱和理解成全局的过剩,市场的机会还广泛存在,只是大卖场的拓展视野不应该再局限于一、二线商业发达城市。 (上海商报 王颖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