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棘皮病治疗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伙放下你手里的饮料 [复制链接]

1#

同事收了一个病人,新发糖尿病的,是个00后,因为征兵体检发现血糖高,为进一步检查、分型收住院的,年龄19岁,身高1.8米、据他母亲说喜欢喝饮料、特别是可乐,(图1是右边是一瓶可乐,左边是它所含有的糖分,大概有接近67.5克的糖,所以不要小看这些饮料),这小伙喝饮料一天一瓶不过瘾,至少两瓶起;而且在家也喜欢榨果汁喝。

大家可以看他入院测的血压,也是偏高的,还有他的体重为:95公斤,体重指数:29kg/m2

再来看下图是他的空腹血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不了解糖化是啥的,可以看这篇文章,要想了解血糖是否达标,这项检查你必须知道!),生化肝功也有点异常,B超提示:脂肪肝。

虽然这小伙经医生积极治疗,血糖很快达标,但这个人生中的小插曲,或多或少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轨迹有影响,参*肯定无望了。

自己工作十数年,有一个整体感觉,各种指南中也都提到,慢性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本来是一些中老年人易患的疾病,在年轻人,甚至在儿童中也变得不少见,看着这个沮丧的小伙、看着他母亲焦虑的神情,作为一个医生,自己也挺无奈的、虽然这小伙有患糖尿病内在原因(基因、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他父亲有糖尿病),但与他的生活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特别是每天都喝饮料这个习惯,因为大多数饮料含糖量都不低,包括一些低糖饮料,甚至罐装咖啡,绿茶饮料等等,已经不是个例,不少早发糖尿病的年轻人,都有爱喝各种饮料的习惯,可见这不是偶然个例,当然你也不能说喝饮料一定就会得糖尿病,这是一个多种内因与外因互为因果导致的结果(比如缺乏运动、长期久坐、肥胖等),但我想假如他们平时有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不会那么早得糖尿病了。

除了父母有此病是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还有哪些人是高危人群呢?(这里针对2型糖尿病、几乎90%成人都是此型糖尿病)

(1)有糖尿病前期史,顾名思义就是,血糖升高了,但还未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具体如下: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7.0mmol/L;糖耐量异常≥7.8mmol/L,11.1mmol/L,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统称为糖调节受损。

(2)年龄≥40岁,(很多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都是升高的,特别是生活方式病,谈虎色变的肿瘤发病率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增加的)

(3)体质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大家也可以算算自己的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量一量自己的腰围。

(4)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你的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在常规体检项目都有这两项)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冠心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等等)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就是口服激素、比如风湿、免疫疾病有的因病情需要长期口服激素)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5)总分≥25分,

上述十四类人群都属于成年高危人群,你占的条目越多,你风险就越大(患糖尿病的概率就越高),你就越要重视,平时通过饮食、运动来早期干预,说到饮食运动来预防糖尿病,可能会有不少人怀疑。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本土的著名研究——中国大庆研究,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摄入量、减少酒精和单糖的摄入量,鼓励超重或肥胖患者减轻体重,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进行至少20min的中等强度活动,得出结论: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30年随访时累计发生T2DM的风险下降39%,T2DM发病中位时间推迟3.96年。

再看一个国外研究,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的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个体化饮食和运动指导,每天至少进行30min有氧运动和阻抗锻炼,目标是体重减少5%以上,脂肪摄入量总热量的30%,平均随访7年,可使T2DM发生风险下降43%。

可见针对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早期饮食、运动干预会大幅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其实对于心血管疾病也是如此。(具体干预方法可以参考这两篇文章:想健康长寿这十六条饮食建议你得知道(解读指南饮食篇));想健康长寿这些建议你得知道(解读指南关于运动、睡眠等))

而儿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包括: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即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可见除了遗传,对于青少年、体重是一个权重很大的因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年分别上升了5.1%和4.3%,也就是每十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几乎是超重的,看着这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也倍感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对于家里有孩子的,我有以下几个建议:

1.父母应该成为榜样、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孩子,你是一个自律的人,你的孩子也不会差。

2.不要溺爱孩子、溺爱就是害自己的孩子。

3.有不少孩子通过吃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所以多陪伴孩子、有时间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看一看、和孩子多沟通,当他成为一个乐观的孩子时,很多疾病都会绕行。

3.尽量少吃快餐食物、比如汉堡、薯条、各种饮料、奶茶、都是高热量或者高糖份的食物。

4.现在孩子学习压力都比较大,但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一个运动类爱好、篮球、足球、舞蹈、羽毛球等,每周至少保证分钟的运动。

5.带着孩子去学习一些医学科普、循序渐进的让他了解健康的重要、得病的痛苦、让他对自己的健康,对自己的体重负责,建立好的健康观。

6.定期带孩子进行常规体检,特别是超重或者肥胖的孩子。

在我看来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疗,(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我想把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做好,让他们晚些发病,不发病,或者给予早期糖尿病患者积极干预争取逆转完全是有可能的,而这一切的改变来源你认识的改变,但凡能有一个人能看完这篇文章后,拿起一瓶饮料时想到的是高热量、高糖、想到的是肥胖、想到得糖尿病的风险,从而选择喝水,喝自己泡的绿茶,能播撒下这些改变的种子,开出健康的花,就算是有意义的一件事吧。

觉得有帮助,可以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