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进入2月,杭州的中小学陆续放假,“小神兽们”终于解放啦!
儿科专家提醒,寒假是不少疾病高发的时节,爸妈要时刻绷紧“健康”这根弦。平时随时做好防护是第一必须,而在疫情防控的大形势下,冬季流感等传染病有所减少,但不少新的健康隐患随之浮出水面,家长更要做好预防。
钱报记者为此专程采访多位儿科医生,制作了一份最新寒假健康指南,希望孩子和家长都过一个舒心的假期。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花季少女患上糖尿病
去年居家隔离一段时间后,浙大二院儿科程海英副主任医师接诊了许多小胖子,“爸爸妈妈闲在家里没事干,天天做好吃的,孩子每天被投喂,又不能外出活动,胖个五斤、十斤的不在话下。”
这个寒假,孩子们依然不能到处乱跑,她担心开学后又会迎来一个小胖子高潮。
据统计,近20年来,我国城市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上升了近10倍,达到20%左右。儿童肥胖60%~70%可延续至成年,早早地为“三高”等基础疾病埋下隐患。
最让程海英遗憾和心痛的是位花季少女小兰(化名),现在她每天注射胰岛素治疗。
小兰初一开始就到浙大二院儿科治疗,当时她已经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粗短的脖子一圈圈发黑,这种叫“黑棘皮病”的皮肤改变是儿童肥胖常见的症状,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警告。
程海英说,如果她能“管住嘴、迈开腿”,科学减肥,还是有希望控制住血糖的。但小兰对甜食毫无抵抗力,朋友圈经常晒出国时吃到的甜点,运动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爸爸妈妈平时忙着做生意,没空监督女儿减肥,眼睁睁看着她长成公分、多斤的胖妞,患上糖尿病。今年,小兰本该升入高中,但因为每天要吃药、注射胰岛素,再加上肥胖引起的心理问题,现在只能暂时辍学在家治疗。
程海英建议,寒假期间孩子要保证每天2~3小时的户外运动,如果不方便去公园、景区、野外等场所,至少也要在小区里跑跑步、打打球。
每天玩8小时游戏
男孩竟然发出狗叫声
要说寒假最让家长担心的行为,玩游戏一定能列入前三名。浙大二院儿科冯建华主任提醒,过度玩游戏不仅会损伤视力、影响学业,还可能诱发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小儿抽动症。
他曾接诊过一个二年级的男孩子,假期父母外出上班,男孩就窝在家里打游戏,每天平均玩8个小时以上。这样连续十几天后,一天晚上男孩突然清起嗓子,一开始只是咕噜咕噜的声音,后来竟像一条小狗一样狂吠起来,身体也随之扭动,爸爸医院,最后被诊断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冯建华说,该病好发于4~12岁的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发病率约1%~3%,男孩更为多见,常表现为不自主地抽动、爆发性发声和污言秽语,“部分症状有一定迷惑性,比如狂眨眼睛、清鼻子咧嘴巴,家长可能会带孩子到眼科、五官科就诊,耽误治疗。”
他解释说,抽动症是儿童大脑发育尚不完全、体内多巴胺过度活跃导致的,过度劳累、长时间玩电子产品、情感刺激都会成为发病的诱因。
每年寒暑假,浙大二院儿科都会接诊不少抽动症患儿,大都是过量玩游戏、接触电子产品诱发的。平时,还有不少是家庭环境刺激下发病,“比如父母吵架、离婚,对孩子